决定白茶叶底的颜色,不在于品种的好坏,而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早晨经过江滨路,远远便见到,一排三四人高的椰子树,像国庆阅兵似的笔直伫立着。天空是浅蓝色的,标准的福州蓝。几丝云朵,像轻纱一样覆盖在蓝色的天幕上。福州是一座不怎么具有沿海特色的城市,唯有这一条路的椰子树,方才显得,有了海的风味。海风,椰林,树影。这是麦兜心目中的海滩。曾经有一个人,说,我一定会回来,就算因为这条路,因为这片海。十年。伊人如鹤,空余黄雀,仓霞脉脉水悠悠。李麻花(挤眉弄眼):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村姑陈(横眉冷对):我要是去了M国,绝不说福清话!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还是好好来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吧。今天的问题是一个新朋友问的:品种不好的白茶是否泡完颜色深?嗯,又是一个关于白茶颜色的问题。之前,关于白茶干茶的颜色的问题,村姑陈写过两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传送门阅读:(原来,是它们把白茶的颜色变成了花花绿绿!)然而,今天的这个问题,与之前的问题,有一部分相似,却有大部分不同,光用之前的文章,解释不了。故而,重新把这位新朋友的问题,做一个新题目,来解之吧。品种不好的白茶,泡过之后,叶底的颜色会呈现深色吗?这次,问的不是干茶的颜色,问的是叶底。答案是:当然不会。白茶的叶底颜色深浅,与白茶的品种没有关系。那叶底的颜色,与什么有关系呢?与工艺,以及茶的季节。第一、工艺与白茶的叶底颜色有关的第一个因素,肯定是工艺。白茶的工序,比较简单,就是萎凋和烘干。既然工序简单,那么在这两个简单的工序中,就十分地需要讲究技艺的娴熟、精湛、以及制茶师的责任心了。萎凋的工艺好与坏,更是直接关系到成品茶的品质。萎凋包括日光萎凋和室内加温萎凋。(日光萎凋)(日光萎凋)日光萎凋,就是利用阳光晒干白茶。这个晒制过程极为繁复,何时晒何时收极为讲究,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不是像外行人士想象的那样,有太阳的时候放到院子里晒上一整天就行。一天当中,阳光的猛烈程度和温度都是不一样的,早晚温度低日照弱,正午温度高日照强,如果一直把茶晒在外面不管不顾,只需一小会儿,正午的阳光就会把娇嫩的茶叶叶片晒到灼伤,连抢救也抢救不回来。所以,日光萎凋,是最麻烦最不令人省心的一种制茶方式,大多数人,都嫌弃这种方式——既费时费力费人工,产量还很低,从成本的角度来说,极不划算。(室内加温萎凋,摊得极厚极厚)室内加温萎凋,就是在房间里,用长长的萎凋槽,把茶青摊进去,底下吹着有温度的风,让茶青失水、萎凋变干。如果室内萎凋,能像日晒茶一样薄摊薄晾,那也是可行的,茶的口感一样鲜爽,茶氨酸一样大量保存下来。但是,许多人为了追求高产量,追究求速度,喜欢厚厚地摊一槽茶,底下风吹大一点,风的温度调高一点,把茶快速吹干吹透。然而这种厚摊的方式,类似于普洱里的渥堆,会让茶叶在潮热的环境里憋闷着,提早氧化,发酵,叶片生出红色的斑块,茶梗细部变红。这样的高产量,是以牺牲茶的品质来换取的。当然,这样的方式产量大,成本低,价格便宜,许多只看价格的买茶的人,喝到的便是这样的茶了。这些工艺上的优缺点,并不是无人知晓的,起码,我们在茶汤里都能喝出来。另外,当一泡茶泡完之后,我们细察叶底,也会发现,工艺的好与坏,在茶叶的身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日光萎凋白茶的叶底,是鲜活的,是光亮的,是没有斑点的。具体到叶底的颜色,日光萎凋的春白茶,叶底是黄绿色的,以黄为主,绿为辅。远远看去,就是一杯失去了叶绿素的植物芽叶的颜色。(日光萎凋春寿眉叶底)(日光萎凋春寿眉叶底)室内萎凋的白茶叶底,如果薄摊薄晾,照样是鲜活的,是素净的,是没有斑点的。只有室内萎凋时,把茶青厚厚渥堆过,做出来的白茶,叶底就是与常茶不同的。(渥堆白茶的叶底)(渥堆白茶的叶底)这种叶底,色深,偏黑绿,且,叶片没光泽。最重要的是,叶片上有砖红色的斑块,斑点。渥堆严重的,连茶梗都是砖红色的。渥堆后发酵的痕迹,在叶底这个不会说谎的证据身上,看得一清二楚。第二、季节影响茶叶叶底的第二个因素,是季节。比如,我们去买了一款寿眉。想问卖家,这是什么季节的寿眉,一般只能得到春寿眉或者秋寿眉这样粗泛的回答。要想再具体一点,比如说哪个节气,通常得不到更进一步的答案了。并不是这位茶农不想告诉你,实在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条形相同的原料拼在一堆里,他自己也分不清具体哪个节气的。比如,白露节前后的秋寿眉,与秋分节的,与寒露节的,很多人就图省事,拼在一堆。在实际销售中,为什么要拼堆呢?还是为了长期稳定有货。比如,一户茶农家里,今年白露茶产量有五千斤,秋分茶产量有一千斤,寒露茶产量只有五百斤。那么他在卖茶的时候,如果不拼到一堆里卖,就会出现一个现象,茶商喝了这三种茶后,若喜欢了秋分,拿走了货,不久全卖光了,此时这名茶商想再补进秋分,茶农却拿不出秋分茶了,只有推荐白露和霜降给茶商,而茶商又得把这两种茶的样品拿回家,给客人试喝,试过才决定买不买,这样一来二去,岂不是很麻烦?另外,如果这位客人就认准了秋分茶的口感,白露和寒露寄给他喝过,没选中,那这位客人就有可能跑了,跑到别家去买秋分了。这就失去了持续销售的可能,失去了一位大客户。所以,为了有量,为了能实现持续性销售,没有实力的茶农们,都把秋季产的寿眉,择条形相近的,或者择口感相近的,拼起来,拼成两堆或者三堆。预留一部分压饼,其它的趁散茶就卖掉。(注:可别小看这散茶压的饼,压了饼之后,破壁了,转化一段时间,口感里的不足就弥补起来了。借助氧分子这双整容师的手,让原本有点小瑕疵的茶,变得品质更好了。)说回我们前面提到的季节对叶底的影响。如果前文所述的几种秋寿眉,在没有拼堆的情况下,若有人把白露当寒露,或者把秋分当寒露,该如何区分呢?当然,最直接的判断还是要从口感里来定。不过,写口感,可能大家会觉得很抽象,还是看叶底的颜色简单一些。(立秋寿眉干茶)(立秋寿眉叶底)(立秋寿眉叶底)如果是立秋茶,它的叶底,颜色是黄中带绿的,黄多绿少,还有点褐,叶片略宽大。这些都拜当时气温高之故,不是工艺缺陷。如果是白露茶,它的叶底,颜色是较黄绿的,偶有砖红色,芽头要略大一点,叶片的白毫要长一点,叶片要小一点。如果是秋分茶,它的叶片更大,颜色更绿,偶有褐色。芽梗也没那么多红点。如果是霜降茶,它的叶片更小,叶片更厚,颜色更绿,砖红色和褐色更少,梗更细。尾声好茶的叶底都是相似的,劣茶的叶底则各有各的不同。好茶的叶底,都是鲜亮的,软嫩的,是浸出了所有物质之后,留下的残余枝叶。就像马拉松之后,筋疲力竭的运动员。叶底,是茶叶为我们贡献了所有养分之后,应该戴上勋章的身体。它的完整性,体现了制茶师的用心与否。它的颜色,体现了采摘的季节以及制茶师采用的是哪种工艺。它的条形,芽叶数量,梗的长度与粗细,体现了采摘时期的早与晚。它就像一块精准的晴雨表,真实还原了这泡茶的前世今生。我们细细地看叶底,能看到制茶师的心血,和心力。有没有用心,全在一泡茶的叶底里了。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ncarsafe.com/fbqk/149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