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压力发掘,吃椰子充饥,中国首次在斯里兰
年8月6日—9月14日,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联合考古队,对斯里兰卡北方重要港口城市贾夫纳进行了全面调查与重点发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9月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此次在阿莱皮蒂出土的北宋晚期外销瓷组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材料,对研究当时的贸易航线、转运网络以及中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发现大量北宋晚期外销瓷
海上丝路是唐宋以后中国和西方联系的重要通道,斯里兰卡处在航线中心,地位非常重要。经过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的友好协商,自年始,双方组成联合考古队,通过考古发掘、举办展览、人员交流等,共同研究斯里兰卡境内留下的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遗迹和遗物,探寻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与宗教的交流历史。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陈杰介绍,本次工作时间为40天,主要内容分为对北方港口城市贾夫纳及周边的全面调查、对阿莱皮蒂、凯茨堡遗址进行发掘等内容。
阿莱皮蒂遗址共发掘92.4平方米,土样全部用3毫米的筛子过筛,出土了较多的产自中国的瓷器,对绝大部分的遗物(筛选出的除外)都进行了三维坐标的测定,每层的遗物都进行了三维建模与绘图。遗址出土陶瓷器总计约多片,来自中国的瓷片超过片。中国陶瓷的年代在11世纪后半至12世纪初期,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后期。这些瓷器主要产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及福建地区,目前可辨识的器物以广州西村、潮州窑为大宗,器形有碗、盘、盆、碟、壶等,另有部分青釉罐、盆。数量较多的还有一类青白瓷唇口碗,可能为福建产品。此外还发现有9片耀州窑青瓷碗残片,根据碗底的不同,至少属于三件器物。另有少量精美的刻划花青白瓷,其产地尚不明朗,需要进一步调查与研究。
发现瓷片
北宋后期,两浙、福建、广南市舶司中“唯广最盛”,广州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而临近广州港的西村、潮州等窑亦籍此发展成重要的外销瓷窑。目前在海外发现的北宋晚期的外销瓷材料非常少,阿莱皮蒂出土的外销瓷组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材料,对研究当时的贸易航线、转运网络以及中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贾夫纳地区隔海与印度大陆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文献记载这里有斯里兰卡最早的港口。本次工作除发掘之外,还对贾夫纳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共计调查了20余个遗址点,对各个遗址点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部分遗址点发现了来自中国的元代枢府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遗物。据当地文献记载,凯茨堡遗址可能是整个斯里兰卡较早的港口。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年葡萄牙殖民者在该遗址上建立了城堡,之后到17世纪晚期,荷兰人又控制了该城堡。
在调查的基础上,考古队对凯茨堡遗址进行了小面积试掘。首先对遗址进行了航拍、三维建模与等高线测绘,采集基础数据。接着在城堡内外各布设了1条探沟,共发掘10平方米,出土了早至公元前2世纪的陶片,建立了该遗址的年代标尺。
部分考古发现
考古队不仅重视对发掘现场的信息记录,也注重对工作过程与当地风俗习惯的记录,工作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视频与照片,对中斯双方参与工作的三十余人都进行了采访与记录,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佛塔、城堡等遗迹,在允许的情况下都进行了航拍、三维建模等信息采集。
顶着巨大压力发掘,靠吃椰子充饥
“这次考古回来,陈杰晒黑了不少。”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笑着说。当地时间9月10日,他率代表团抵达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简称CCF)主席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当时和考古队会面后,杨志刚问上博考古队员们吃中餐还是斯餐,没想到,他们一个月来从没吃过中餐,一直都是拿简单的斯餐打发。
贾夫纳是离斯里兰卡首都最远的地方,9年前还是战乱状态,很多建筑物上都有弹孔,还有一些古代遗迹被战火炸毁还未修复,条件非常艰苦。在那里很少看到人,更不要说游客。“我们在当地找到一家中餐厅,老板很好奇,问我们来干什么。听说是去贾夫纳考古,他惊讶地说,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尽管直线距离只有几百公里,但从考古工地到科伦坡往返需要花费两天时间,其交通条件可想而知。凯茨堡的太阳很大,考古队只好临时搭了帐篷稍微遮阳。考古调查工作比发掘工作更为辛苦,很多地方非常荒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午吃不上饭,只能去向当地阿姨要一些吃的,或者爬上椰子树摘椰子吃,或者吃棕榈树的果实充饥,很多天都这样度过。
“其实这次去带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陈杰坦言,因为考古工作的偶然性很大,8月份考古队出征时对于能否有成果发现没有任何心理预期,每天在工地上都非常担心。“好在天道酬勤,历史给我们留下来非常好的遗存,让我们非常幸运可以向大家介绍这些成果发现。”
考古发掘现场
阿莱皮蒂遗址在40年前因为一次基建过程中的挖沙取土造成了一些破坏,当时一位英国考古学家由此发现了这一遗址,并做了抢救性发掘。在发掘前,考古队对遗址是否还有发掘的可能性和学术价值做了考评,但对其保存状态并不了解。“去了以后才发现,这里不仅在40年前被破坏过一次,在三四年前又被破坏了一次,两次破坏后还能留下什么,这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区别于40年前的发掘,此次考古做了前期详细规划,并用了科学系统的记录方式和科学手段。
前期是焦虑,后期是兴奋。陈杰介绍,整个发掘过程基本没有使用劳工,全是考古队员亲自动手。“非常幸运的是不断发现中国瓷器在现场遗留下来,每看到一片,我们都非常激动,我们找到了中斯交流的最直接证据,证明了两地的关系和斯里兰卡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除了中国瓷器外,还有少量当地以及可能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瓷器,这是40年前那位英国学者没有注意到的,通过研究也许可以找到贸易路线走向,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考古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在斯工作期间,上博考古队还做了两场讲座,对斯方考古队员进行了全站仪、航空摄影、多视角三维重建等硬件与软件的使用培训,以及中国陶瓷的介绍。陈杰记得,讲座地点在一座四面透风的房子里,条件很差,但双方交流愉快,双方也在学术交流、文化交流中达到了民心相通。
今年8月,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中,指出要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特别提到了开展在考古领域的交流。杨志刚介绍,此次和斯里兰卡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以考古为中介,拓展到博物馆工作多个方面,包括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其中人员培训尤为重要。斯里兰卡当地的博物馆非常渴望和上海博物馆进行人员交流,同时非常期待上博帮助他们培训专业人员,带动其整体学科能力。
“我在科伦坡非常感动地看到,联合考古队内部关系非常好,他们有着像兄弟一样的感情。‘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是民心相通,考古工作是拿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历史上中斯之间有非常紧密的交流,这种成果对于澄清推进‘一带一路’中的误区是非常重要的正能量,考古也将带来一连串人文外交成果。”杨志刚说。
本次中斯联合考古项目是上海博物馆在海外的首个合作考古项目,也是上海博物馆迈出丝路考古的第一步,在斯里兰卡的发掘中发现了双方交流与贸易的的重要材料,为认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完-
亚洲考古发布(Asianarchaeology)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丨《解放日报》-09-29,记者:钟菡
以上图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本文仅用作学习之用,如有侵权,即作删除处理,特此声明。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