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朋友圈的椰子冻里面细菌吓死人8种最

 

最近,不少南京的小伙伴都在流行吃一种号称来自越南的美食——椰子冻!

据说这东西一般店里还很少有得卖,不少吃货都要靠万能的淘宝来满足吃需求!

此前就有媒体曝光过椰子冻“恐怖”的制作过程——手工作坊里的卫生条件差到极点!

最近,都市快报的记者朋友对椰子冻做了一次微生物检测,结果……

记者们网购了4只椰子冻,全都在保质期之内,对这4只椰子冻菌落培养了24小时后,结果——4只椰子冻菌落总数每平方厘米5万-10万个,属于严重超标。

这里面大概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三大类。这些都是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能够引起腹泻,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过量的话,会引起食物中毒。

额,吃掉一个椰子冻是要吃下去多少细菌啊!这么多细菌一定是商家太黑心,买的不干净的食物!

然而,记者根据网上的教程,用椰汁、椰浆、明胶自制了一款椰子冻,然后送去检测,结果菌落总数还是超标了。

细菌从哪里来?专家表示:椰子汁是无菌的,但椰子一旦打开之后,环境的细菌就会进入。椰子冻本身营养丰富,加上没有防腐剂,在运输中车厢温度高、超过20℃,半小时之内细菌就会繁殖出下一代。

椰子冻的问题,掌上君也采访了南京的专家。南京市疾控中心食品卫生科郭宝福科长说,他对椰子冻了解不是很多,不过,一般来说,原生态的食物一旦被破坏了以后很容易受到细菌侵蚀,虽然冷冻了,但是冷冻只是抑制细菌的繁殖,而不能杀死细菌,杀细菌的最好方法是高温。一般来说,一般的细菌喜欢在37℃,在这个温度里,繁殖能力最强。所以,这个产品安全不安全,要看它的生产环节、运输条件和储藏条件,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而且对包装的椰子壳进行杀菌处理。如果是手工作坊的产品,卫生安全很难保障。

进入7月,一方面由于盛夏高温的影响,天气炎热潮湿,气温很高,细菌繁殖都很快,另一方面由于人体大量饮水及食用冷饮,胃酸被稀释,人体防御屏障作用降低。加之人们由于天热休息不好、空调吹的时间过长等,免疫(抵抗)力也会有所下降。如果这期间不注意饮食卫生、或到卫生条件较差的大排挡、无证卤菜摊点等就餐,很容易导致细菌性痢疾、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感染。因此市民无论居家、旅游均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勤洗手,食物要及时冷藏,凉拌食物要注意防止砧板、刀具污染,变质食物千万不要怀有侥幸心理继续食用。外出旅游在品尝当地小吃时更应小心,一般不要到当地卫生条件较差的大排挡就餐、吃海鲜、涮煮、烧烤食物一定要熟透,谨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8种食物最容易滋生细菌蛋类沙门氏菌

每年因为吃鸡蛋而感染沙门氏菌的患者超过几十万。而鸡蛋处理不当,易发生病菌感染。

?食用建议不要生吃鸡蛋,应彻底煮熟再吃。接触了生鸡蛋后,应该用温肥皂水认真洗手,并将鸡蛋接触过的台面彻底消毒。

蔬菜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绿叶蔬菜是食源性疾病的头号源头。蔬菜生长于土壤中,容易受到环境污染、动物粪便及其他污染源的污染,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及其他病菌感染的主要源头。

?食用建议彻底清洗蔬菜,最好煮熟后食用。另外,蔬菜与肉食一定要分开储存,操作时应使用不同的砧板。

鱼类弧菌

鱼和海鲜最容易受到水中弧菌的污染,尤其是在夏季,水温升高,弧菌更容易生长繁殖。

?食用建议鱼和海鲜的烹调温度至少应达到62.7℃。

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寄生虫

肉类营养丰富,在宰杀和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寄生虫是造成肉类和家禽污染的重要因素。

?食用建议肉类烹调前冷藏温度应在4.4℃以下。切完生肉,应用温肥皂水洗手和砧板表面至少20秒。整块的肉应该在62.7℃的条件下烹调3分钟以上。家禽和剩饭剩菜吃之前都应经73.8℃高温烹煮。

生蚝诺罗病毒、弯曲杆菌和弧菌

吃生蚝是现在流行的一种饮食方式,但是生蚝含有诺罗病毒(存在于海洋中的病原体)、弯曲杆菌和弧菌,从而导致腹泻,所以这种吃法并不卫生。

?食用建议将生蚝煮熟来吃就安全卫生得多。为逞一时的口感而生病就不好了。

酸奶沙门氏菌

酸奶在室温下存放,其中的乳酸菌会很快死亡,失去部分保健价值,而且口感也过于酸。

?食用建议如果在超市如果看到在室温下卖的酸奶,就算有打折销售,也最好不要买。如果在冰箱中存放,最好在48小时之内喝完,如果开封,几小时内必须喝完。

冷盘李氏杆菌

很多人喜欢吃个爽口开胃的冷盘,其实冷盘也是细菌的聚集地。研究发现,冷盘可以很容易引起李氏杆菌,因为李氏杆菌更容易在寒冷的环境中滋生。

?食用建议外出就餐时,点菜时尽量多点热菜。

部分内容综合自都市快报、生命时报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务必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郑州地名据说只有智商200以上才能猜出
郑州地名据说只有智商200以上才能猜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ncarsafe.com/zyjz/1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