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读书风雨重帘对啜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许昌并非茶叶产地,但千百年来,许昌人饮茶、品茶的记录也是茶文化珍贵的注脚。
1宋元祐年间,颍昌府教授邹浩的生活乐事之一是与友人烹制密云龙。
密云龙产自武夷山,是茶中极品。欧阳修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其上,盖贵重如此。自小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元丰间,有旨造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
“夜光明月岂足珍,矫矫真龙翳云雾。”邹浩够不着皇帝赏赐,但作为文化名人,也能得到转手相赠的茶中极品,与友人分享难得的快乐。“龙团方启封,数子已惊视。”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烹茶时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再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此时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慢出现泡沫。茶的优劣一看汤色,茶色“以青白胜黄白”;二看汤花,即汤面泛起的泡沫。如果汤花细匀,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名曰“咬盏”。
清都密云龙,遐方久驰名。
无因饮天赐,叹息非公卿。
尔来牛斗间,瑞气蟠纵横。
龟书识至宝,近在璧假城。
物色到君箧,发视凡骨惊。
君心本铁石,从此亦变更。
自言匹夫耳,乃有怀玉声。
群嘲杜潜隙,径约良友烹。
伊予岂其人,重以慰平生。
可怜谢康乐,新诗徒尔鸣。
——邹浩《仲儒烹密云龙得烹字》
密云龙名气大,难免有仿品。有一次,邹浩拿出密云龙与友人品赏,烹制之后色味皆差,让他很尴尬。
情伪初难分,饱闻不如视。
君看求马时,安得走唐肆。
此茶亦先声,入手恐失坠。
泠然风御还,共饮乃非是。
坐令竹边心,追悔如刻鼻。
故人岂欺予,姑以将远意。
由来毁誉间,夫子犹必试。
八床志多金,龙断何足异。
胡为不三思,取信輶轩使。
超超莆阳公,铨量妙清思。
仰止一喟然,背浃欲流泚。
——邹浩《仲孺督烹小团,既而非真物也。怅然次韵,以谢不敏》
在颍昌,邹浩留下了不少品茶诗作,记录了宋代士大夫精致优雅的生活。当时的颍昌不乏名士,也不乏名茶。
2明初,朱元璋下诏停止进贡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推动了散叶茶的发展,品茶由文人雅趣成为百姓日常习俗。处处可见的茶烟也是许昌乡野常见的风景。
“客少门常掩,僧闲茗自烧。”襄城人耿惇记录了僧人闲散的生活方式。
“道逢野老犹相识,邀坐茅檐唤煮茶。”万邦荣在乡野闲游,热情的乡亲煮茶待客。
“每放鹤奴邀旧好,自泥竹灶煮新茶。”鄢陵李綋皋自己动手制作茶灶,煮茶待客。有身份的人家则有专人奉茶。襄城雷文若借宿进士刘青藜家,彻夜畅谈。“文若不嗜酒,呼童煮茶,时更残烛跋,小奴已伸欠窗外矣。”
乾隆年间,襄城人刘青莲陪同开封亲友十余人游览家乡景色,度过欢乐的一天。一行人驾着四轮马车出了南城门,向西一路狂奔,游览莲花涧后,登上令武山巅,饱览壮丽景色,又在龙王宫饮茶小憩。众人游览紫云院、六王冢、骆驼岭后,又在首山畅饮。回到家中时已月色盈院,众人坐在梧桐树下,“啜茗笑语,诸郎酒气犹咄咄逼人也”。
刘青藜是刘青莲的堂兄,曾以“茶”韵作诗多首,体现了茶文化的一个个侧面。
“讲堂何日陪巾舄,风雨重帘对啜茶。”茶能调节氛围,促进沟通。
“苍生辛苦真堪念,门外无烦谏议茶。”茶能提神静气,增益思虑。
“比年甘脆何曾辨,三月尝新几片茶。”能够品赏新出的茶叶,是生活质量的象征。
“一瓢汲得南溪水,不羡人间龙凤茶。”用优质泉水烹制茶叶,代表着茶人的品位。
“陆经陶论俱多事,何似伊川谢客茶。”友人赠茶,代表着纯真的友谊。
“最怜客舍归来晚,不复牵衣更劝茶。”晚辈奉茶,表明良好的家庭秩序。
3茶器与水源,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家住许昌的范镇与司马光同游嵩山,各自带着茶饼。司马光的茶饼外面包着纸,像今天常见的普洱茶。范镇的茶则盛放在小木盒子里。以俭德著称的司马光吃惊地说:“景仁乃有茶器也!”蜀公闻言有些不好意思,便把茶盒送给了寺僧。
朱弁又说,后来士大夫的茶器精美,极世间之工巧,仍然不满足,不知道司马光见了这样的茶器又会说些什么?
宋徽宗道:“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蔡襄在《茶录》一书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黑瓷茶盏,便于观赏白色的茶沫。
后来,品茶标准变了,茶盏色泽以浅淡色为主。明郑二阳诗云:“风清花气上人衣,素瓷传茗向花泻。”
明清之际,以窑变著称的钧窑也加入茶盏制作行列,颇受推崇。
雨后新晴,林端小阁,疏帘窣地。
正注罢、南华下卷,几般绿雪,岳僧新寄。
涧边杓取鸣泉试。
借幽廊,支瓦铫,细商茶事。
松风入听,瑟瑟珠跳雪沸。
绿鬓女、娇拖燕尾。
捧玉湿、钧州磁盏翠。
羡幽韵、未泻先传,余芬罢啜还殢。
渐证入、茗柯至理。
终不负、酪奴风致。
七椀后,玉川子、颓然竟醉。
——陈维崧《倾杯乐·品茶》
黄庭坚曾经送给许昌人范纯粹一个用椰子制成的茶瓶。椰子是热带果木,对于生活在中原的范纯粹来说,是新奇难得的礼物。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将烹制好的茶水随身携带,以便饮用。
硕果霣林梢,可以代悬匏。
携持二十年,煮茗当酒肴。
我今御魑魅,学打衲僧包。
聊持坚重器,遗我金石交。
——黄庭坚《以椰子茶瓶寄德孺》
烹茶所用水质也有讲究。阳翟李廌与陈恬同游密县超化寺,“烹茶且酌南溪水”。襄城仙翁山上的泉水“其色如牛乳,其纹乃蝉翅”,用来煎茶,颇受好评。
以雪水煎茶的风气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宋代苏辙在咏雪诗中道:“闻道田中犹要雪,兼收凝白试山茶。”清代,马甘荼说:“待雪烹佳茗,萧然万虑休。”取雪也有专门的器具。
金刀裁雪取茶烹,觉比陶家味更清。
喫罢清风生两腋,瑶台相引步虚声。
——陈棐《雪茶》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