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漂亮的薇甘菊竟是植物杀手
它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看上去也人畜无害,但实际上,它却是野蛮的“植物杀手”,它就是“薇甘菊”。由于薇甘菊的严重危害性,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首批16种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年被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这种貌不惊人的杂草到底有什么危害?
竟然会被如此重视呢?
请看以下介绍——
据悉,薇甘菊属于多年生藤本植物,它生长蔓延速度飞快,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一分钟一英里的杂草”。它见草则粘,见树则缠,大量生长后,会全面覆盖被攀附的植物,阻碍其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导致附主植物的死亡,所以被称为“植物杀手”。所有的乔木、灌木、农作物都在它的危害范围,对林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危害状况
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泽兰,是多年生藤本植物,生长迅速,不耐荫,通过攀缘缠绕并覆盖附主植物,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对森林和农田土地造成巨大影响。由于薇甘菊的快速生长,茎节随时可以生根并繁殖,快速覆盖生境,且有丰富的种子,能快速入侵,通过竞争或他感作用抑制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生长,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最早在年左右出现在中国香港,年在深圳首次被发现,年出现了大面积的薇甘菊危害,此后就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年来已广泛分布在整个珠三角地带,并向粤东,粤西,粤北进发,使得广东成了薇甘菊危害的重灾区。而在马来西亚,由于薇甘菊的覆盖,橡胶树的种子萌发率降低27%,橡胶树的橡胶产量在早期32个月内减产27%-29%;在东南亚地区,薇甘菊严重威胁木本植物,油棕、椰子、可可、茶叶、橡胶、柚木等都受危害。
(广泛分布的薇甘菊)
二、形态特征
草本,或灌木状攀缘藤本,平滑至具多柔毛;茎圆柱状,有时管状,具棱;叶薄,淡绿色,卵心形或戟形,渐尖,茎生叶大多箭形或戟形,具深凹刻,近全缘至粗波状齿,或牙齿;叶柄细长,通常被毛,基部具环状物,有时其形成狭长的近膜质的托叶;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复花序聚伞状分枝;头状花序小;包片披针状,锐尖,着生在花梗顶端;总苞鳞薄,倒卵状至矩圆形,锐尖至短渐尖,绿白色,干后近红色;花冠白色,细长管状,喉部钟状,具长小齿,弯曲;瘦果黑色,表面分散有粒状突起物;冠毛鲜时白色。
三、生物学特性
不同种群的薇甘菊其染色体类型不同,有的种群为二倍体,有的为四倍体(这是薇甘菊生存力极强的原因之一)。薇甘菊从花蕾到盛花约5天,开花后5天完成受粉,再过5-7天种子成熟,然后种子散布开始新一轮传播,所以生活周期很短。此外,薇甘菊茎上的节点极易生根,进行无性繁殖。
薇甘菊幼苗初期生长缓慢,但随着苗龄的增长,其生长随之加快,其茎节极易出根,伸入土壤吸取营养,故其营养茎可进行旺盛的营养繁殖,而且较种子苗生长要快得多,薇甘菊一个节1天生长近20cm。由于其蔓延速度极快,故有些学者称其为“一分钟一英里的杂草”(Mile-a-minuteWeed)。
花果期:在广东南部从8月至翌年2月。
四、传播途径
薇甘菊种子细小而轻,且基部有冠毛,易借风力、水流、动物、昆虫以及人类的活动而远距离传播,也可随带有种子、藤茎的载体、交通工具传播。
五、适生(分布)范围
目前,薇甘菊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气温1℃;平均风速2m/s,有霜日数5d,日最低气温≤5℃的日数在10d以内,寒潮较轻、寒露风较轻的地区。因此,在北纬24°以南地区均可能生存,国内分布如海南、香港、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部分地区。国外分布包括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各国和美国南部等地区。
六、防治措施
薇甘菊防治主要采用加强检疫、人工持续清除、专杀除草剂化学防治等比较有效的方法。
1加强对入境口岸通关可能携带薇甘菊的载体进行检查,对停车场和货物堆放场地排查。加强对花卉、林苗基地监测,农产品和林产品外销调运检疫,防止薇甘菊扩散。
2匍匐发生的薇甘菊,可直接铲除,对缠绕植物向上攀爬的薇甘菊,可对其下部茎进行铲、割处理。人工防除薇甘菊,要将薇甘菊的茎、根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堆放,以防其传播。
3目前推广应用于杀灭薇甘菊的紫薇清倍液,对薇甘菊防效达96%-%,且药物靶标性较好,对其他植物不敏感。
(工作人员对薇甘菊进行除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