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丨成熟青花瓷诞生于元代景德镇的原因

  北京皮炎医院哪最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C

ERAMICSCHOLAR

陶瓷學人

推崇学术、激励创新、铸造精品、传播知识

摘要:青花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瓷,以端庄的造型,莹润的釉质,典雅的蓝彩,丰富的题材而闻名天下。生产青花瓷的材料和工艺条件在唐代就已经具备,到了宋代,中国制瓷工艺水平更是如至巅峰,但是,为何直到元朝才出现了成熟的青花瓷;而所谓的“唐青花”究竟如何定义;元代浮梁县的“浮匠”是否全部是色目人,他们对元青花的生产和出口又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从工艺学、图像考古学、人文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出一些有关元青花起源、分期、生产、外销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和因果关系。

关键词:元青花;至正型;进口钴料;唐青花;外销瓷

元代之前青花工艺的发展

蓝色在中国一直都属于边缘色彩。钴蓝料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年左右的埃及和西亚地区。在我国,钴料直到战国才开始作为装饰色彩被使用,在这一时期的琉璃器上有用氧化钴装饰的痕迹。图1是现藏于甘肃博物馆的战国蓝彩“蜻蜓眼”琉璃珠,于年出土于甘肃平凉战国墓中,上面的蓝色即为钴的发色;(图2)的蓝彩镶嵌琉璃珠,年出土于长沙麻园岭战国晚期贵族墓葬,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二者化学组成上同属PbO-BaO-SiO2系统,均符合国产特征,说明战国时期,钴料装饰琉璃的工艺在南方已经出现。唐朝开始生产使用钴料做装饰的铅釉陶器,唐三彩上面的蓝色即是钴的呈色(图3);如果说这只能称之为钴蓝釉,而非钴蓝彩,那么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白底蓝花瓷片(图4)则可以算得上是青花瓷的鼻祖;随后年在晚唐沉船黑石号上也发现了用钴料绘制的瓷盘(图5),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发掘的唐墓中又出土了2件青花彩绘瓷塔式罐(图6)。

图1战国蓝彩“蜻蜓眼”琉璃珠

图2战国四眼蓝彩镶嵌琉璃珠

图3洛阳关林唐墓出土唐三彩马

图4唐代白底蓝花瓷枕残

图5“黑石号”沉船出水唐青花瓷盘

图6郑州唐墓出土青花塔式罐

以上文物说明,唐代确实是中国青花瓷的滥觞期。通过科技测试,这些文物中的彩绘料和巩县黄冶窑出土的青花标本有着相似的Fe/Co和Mn/Co比,同属高铁低锰型的钴料,部分含有铜和砷,这种原料尚未在国内发现,它们都属于进口料。这表明,巩县窑在停止烧造唐三彩后,利用剩余的进口钴料在自己生产的白瓷之上进行装饰,发明了最早的青花瓷。

从黑石号出水的那件瓷盘(图5)来看,上面的图案应该是模仿自西亚的青花陶盘,(图7)中的青花绿彩陶碗产自8—9世纪的伊拉克,碗壁上的四瓣棕榈叶和图5巩县窑青花盘上的图案一致,类似的纹饰还出现在了同一时期伊朗南部地区生产的白釉蓝彩阿拉伯文陶钵之上(图8)。唐代后期,由于阿拉伯势力对中亚的控制以及吐蕃人对丝绸之路的阻隔,进口钴料用尽之后,巩县窑便不再生产青花瓷。至于唐青花和元青花之间有没有工艺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则有赖于考古界进一步研究。

图7青花绿彩陶碗

图8白釉蓝彩阿拉伯文陶钵

宋人喜爱青瓷,甚至认为“白不如青”,白地彩绘瓷在宋代仅流行于民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宋代没有发现钴蓝釉瓷,而钴蓝彩绘瓷仅在2座塔基下面出土有一些瓷片,一处是年发掘的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的塔基遗址,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另一处是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下,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这2座建筑的年代分别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年)和南宋“咸淳元年”(年)[1]。经过取样测试,着色元素中的铁钴比为0.61,锰钴比为10.25,青花发色晦暗无光,使用的是含有大量锰元素的国产钴料,它们和唐代的青花瓷应当没有关联。浙江拥有本地的钴土矿,所以,这几件青花瓷片很可能是国产钴料用作瓷器彩绘的先例。

青花瓷在元朝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蒙古族的神话体系中有“苍狼白鹿”的图腾信仰[2],所以他们对蓝白二色颇为喜爱。同时,元帝国境内数量众多的穆斯林也是蓝色文化的崇拜者。西亚多沙漠地带,在穆斯林看来,蓝色是水大量富集后形成的颜色,而天堂又是充满水的世界,所以青花瓷以及霁蓝釉瓷都开始在元代流行开来。但元代统治者仍然更偏爱富丽堂皇、结实耐磨的金银器。或者使用一种乳浊失透,触感如毡布,观之如银器的卵白釉瓷器。

成熟青花瓷出现于元代的必然性

结合部分瓷类在唐朝至元朝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一种瓷器成为社会流行商品或大宗产品要具备多个条件。(1)它要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追捧瓷器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和采茶缫丝或耕田渔猎这些传统生产活动相比,它需要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同时,从大的方面来看,历代精品瓷几乎皆出自官窑或贡窑。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和赞许,往往可以改变一种瓷器的命运。例如,宋徽宗偏爱天青色的汝瓷,遂使这一瓷种名扬天下,各大窑口争相模仿,包括同属豫西地区的钧窑,最初也将模仿汝瓷作为自己的一大特色。考古学家在禹州刘家门、下白峪、八卦洞等窑址发掘出土的“类汝似钧”风格的标本就是二者关系的最好证明。陶瓷学界也认为“汝衰而钧代”这一理论是完全成立的,而在宝丰县文管所收藏的被定为北宋中晚期的汝窑椭圆八角把杯、天蓝釉带托钵、天蓝釉敛口盂、天青釉带盖钵等,都被归为“汝钧不分”之作。在汝窑工艺融入到了钧窑以后,其他窑口又争相模仿钧瓷,最终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此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爱釉里红,在故宫馆藏的多件洪武官窑产品中,釉里红数量竟占到了80%。成化皇帝爱小酒杯,因此,这一产品成为“成窑”的主流。反观青花瓷,在元代以前,并未得到任何一个皇帝的喜爱,因此,也没有工匠愿意去花心思去研究和制作青花瓷。(2)这种瓷器要符合社会主流的审美倾向这里的社会主流并不是按人口数量来划分的,而是按照影响力的大小来定义的。社会主流包括文人士子、官僚贵族、地主乡绅这些群体,他们往往左右着整个社会的文化与审美潮流。这其中,文人的观点尤为重要。青花瓷作为一种彩瓷,和文人对“如冰似玉”这种审美风格的追求背道而驰,即便是到了洪武年间,他们还没有完全接受青花瓷。当时的文学家和收藏家曹昭认为“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3]。在文人的这一观点下,其他有钱、有权、有势的阶层为了附庸风雅,当然也不会喜欢和欣赏这种“俗甚”的器物了。(3)除了主流审美,契合民间文化也很重要如果一种瓷器与文化风俗相抵触,那么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不会去使用它。在元代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国人喜爱的色彩,但凡沾上蓝色这种冷色调,多少都带些恐怖的意味。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写道:“蓝蛇,首有大毒……南人以首合毒药,谓之蓝药,药人立死。[4]”闻之让人不寒而栗。佛经中有恶鬼,名字有叫蓝婆,塑像常常是将蓝色涂抹在脸上,用其色唬人[5]。《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中记载有:“身色皆蓝淀(靛),情田尽虎狼”,即妖魔鬼怪的身体颜色尽为深蓝色[6]。早期科举制度中有“蓝榜”,考生文卷如不合程式,或有损污,即被取消下一场考试资格;宣布此种处分的名单,用蓝笔书写,称“蓝榜”,又叫做“蓝单”。可见,蓝色也是古代读书人惧怕的颜色[7]。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寒窗苦读的学子,都对蓝色充满一种畏惧心理,因此,蓝彩瓷或蓝釉瓷在民间也绝无流行的可能。(4)必须有大量的市场需求位于河北磁县的磁州窑兴起于宋元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窑,它首创的许多工艺直接或间接启发了后来南方地区的制瓷业,包括红绿彩、白地黑彩、孔雀绿釉、剔刻花装饰等。在一些元青花上,我们可以发现和磁州窑白地黑彩瓷有着相同的纹饰图案和构图方法。磁州窑作为民窑,没有得到帝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ncarsafe.com/fbqk/9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